永續金融
為發展兼具經濟成長及與環境、社會共榮之商業模式,本行已訂定《永續金融政策》,並遵循「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守則」、「銀行公會授信準則」、「金管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赤道原則(EP)」、「責任投資原則(PRI)」、「責任銀行原則(PRB)」等國內外永續相關原則,透過銀行核心業務發揮金融業的力量,形塑永續社會之正向影響力。
永續金融管理流程
為實踐永續金融精神,於授信、投資等各項業務承作前,透過禁止承作名單、高敏感產業名單及ESG風險檢核表,加強承作對象之認識客戶(KYC)及顧客盡職調查(CDD)流程,將客戶區分為高、中、低ESG風險進行分級管控,並對從事永續發展相關產業的承作對象予以支持。業務承作後亦持續對承作對象之ESG風險進行追蹤管控,若有相關ESG風險則督促客戶落實其改善計畫,若無法有效改善,後續將評估不再承作或逐漸減少承作,並納入年度稽核計劃,由稽核單位依各受查單位業務特性將公司治理、永續金融政策及資訊管理、企業社會責任(ESG)之落實執行情形加強查核,確保內部控制制度之有效性。

簽署赤道原則
本行於2021年8月17日簽署赤道原則。依赤道原則規範,符合赤道原則之案件另需由內部專家組成環境社會風險小組,對案件環境與社會風險進行評估,並於需要時參採外部專家評估結果。2024年適用赤道原則之案件共11件,其中A類共1件、B類共2件,C類共8件,無拒絕承作案件之情事。
客戶永續溝通
本行持續關注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之發展及淨零轉型之相關技術及產業發展趨勢,即時提出相關研究報告供總處相關單位及首長決策參考外,亦協助客戶了解業務中的ESG風險與機會,積極與客戶透過多種管道進行溝通。
投融資客戶議合
本行為發揮金融影響力,響應政府「2050淨零排放」目標,落實兆豐金融集團SBTi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之承諾;於2024 年透過召開 ESG 議合會議、 參與被投融資公司股東會及發放議合問卷等方式,與52家高碳排企業完成議合,其中有26家已訂定2050年前之中長期減碳目標。
本行於2022年首度針對投資事業發放氣候議合問卷,針對長期股權投資事業,已連續三年以問卷方式進行氣候議合行動,2023年問卷納入SBTi相關議題,另2024年問卷新增生物多樣性及自然資源議題,以鼓勵客戶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推動對自然生態保育之計畫及作為;此外,並將對投資事業之議合情形彙總揭露於兆豐銀行盡職治理報告,深入瞭解投資事業在永續發展方面進程,以便持續與投資事業議合並追蹤其氣候風險改善情形。另於2025年將「生物多樣性或自然保護」相關議題納入融資氣候議合問卷,此外,2025年於投融資氣候議合問卷中新增「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相關議題。
本行透過永續績效連結授信,以ESG評級/指數相關永續績效、環境、社會及治理等面向作為指標,若授信戶符合指標要求,可調降利費率之作法,引導及鼓勵其落實永續目標。其中,本行於2024年續以與自然生態保育相關之指標,如:(1)復育臺灣原生物種、(2)海域水質、貝類、土壤之重金屬需低於一定標準、(3)提高符合不毀林、不開墾泥炭地之供應商比重等,作為永續績效連結授信之指標,持續鼓勵客戶進行自然生態保育。
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
-
適用情形本行依據主管機關公告之第一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定義,統計授信戶填寫「企業ESG資訊及永續經濟活動自評問卷」之情形,適用「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筆數共98筆,其中,包括永續程度自評結果為「符合」85筆、「努力中」6筆及「不符合」7筆。另盤點投資事業並檢視其實際業務內容,適用「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共14筆,包括永續程度為「符合」7筆、「努力中」7筆。
-
議合、減碳轉型或改善計畫本行為支持並鼓勵企業低碳轉型,銀行授信人員於受理企業授信案件時,需填寫「ESG 資料暨貸後調查表」,瞭解高環境風險客戶是否具有相關永續轉型計畫,並透過聯徵中心「企業ESG資訊及永續經濟活動自評問卷」,針對自評永續經濟活動符合比偏低之企業,藉由溝通議合或授信條件的訂定,引導企業逐步提升永續經濟活動占比。且於2024年12月17日舉辦辦 「SBT 議合工作坊」,由勤業眾信進行專題演講,分享淨零永續趨勢,邀請電子製造業、航運業、水泥製造業、運輸與倉儲業等27家投融資企業(含適用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者)、逾 50人參與,會中針對「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進行相關說明,以引導在場來賓制定減碳轉型或改善計畫,逐步達到參考指引所定之永續條件。另本行訂定永續授信管理作業須知」,規定辦理綠色授信時,可依循「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技術篩選標準進行授信客戶之環境評估,藉此鼓勵客戶參考該指引進行環境變遷減緩作業;此外,於上述作業須知中,規定本行永續績效連結授信之關鍵績效指標(KPIs)選定包含授信客戶符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認定之永續經濟活動,並提供該客戶利率或手續費減免等優惠措施,藉此提供已達「符合」或尚未達「符合」者之客戶邁向「符合」。
-
議合成果盤點適用「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授信戶及被投資公司共112戶,永續程度為「符合」92筆,餘20筆「努力中」或「不符合」,經透過議合會議及「永續績效連結授信」貸款、寄發電子郵件、電話聯繫、親自拜訪等方式等議合措施後,1筆由「不符合」轉變為「符合」,期能持續引導客戶規劃減碳轉型計畫,逐步符合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之標準。
協助投融資客戶轉型
本行於2024年對國內投資事業發放199份年度氣候議合問卷,共回收141份,回收率達70.85%,於問卷中鼓勵投資事業參加SBTi等國際倡議組織,並鼓勵投資事業主動盤查、管理其溫室氣體排放量,設定減量目標。
另依據金管會「金融業減碳目標設定與策略規劃指引」,於2024年度對於「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計畫」定義之88戶高碳排客戶,透過發放氣候議合問卷、進行議合會議或於股東會發言等方式推動議合,截至2024年底完成52戶,達成率為59.1%;此外,2024年12月17日舉辦之SBT工作坊,鼓勵企業規劃減碳路徑、設定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並持續透過推動經濟部「低碳智慧納管貸款」、永續連結貸款等永續金融商品,提供資金支持企業低碳轉型。
內部激勵措施
本行已將促進永續發展及相關商品與服務開發之相關業務列入營業單位經營績效考評指標,總處單位經營績效考評亦已包含「ESG推動情形」之考核,2024年考核權數占比為5%,並於2023年起新增「公平待客評鑑情形」之考核指標,2024年考核權數占比為3%。依據本行獎金配發相關規定,員工獎金發放已與員工所屬單位之經營績效作適度連結,單位績效獎金係依經營績效考評之結果進行核配,亦按經營績效考評之結果,進行升遷管理。
多元永續金融商品
ESG信用卡
因應永續及淨零的全球趨勢,兆豐銀行2020年起發行的信用卡取得「ISO 14067碳足跡」和「ISO 14046水足跡」認證,也通過環境部審核,取得環境部「碳足跡標籤」。每張信用卡生產的產品碳足跡約800g、磁條信用卡則為380g,並透過買入碳權的方式,通過「碳中和(PAS 2060)」認證。截至2024年底,累積發卡量超過133.5萬張碳中和信用卡,估計可減少143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 1.2 萬棵樹每年可吸收的量體。另於2021年取得環境部核發之「碳足跡標籤」,並自同年起於卡體背面皆有印製碳標籤,以供消費者了解商品之碳排量,截至2024年底累積發行約99.2萬張具「碳標籤」之信用卡。
ESG基金
於符合市場投資預期收益前提下,提供個人客戶符合ESG規範之基金商品,關注企業於減少碳排放、創造生物多樣性、關注員工福利、減緩社會不平等、穩健公司治理及實踐誠信經營等ESG議題之表現,支持致力實現上述ESG精神之企業。
永續存款
兆豐銀行為因應既有企業客戶對ESG之訴求,參考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 ICMA)所訂之《綠色債券原則》(Green Bond Principles, GBP)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之核心目標,將存款募集資金專門用於放款予符合規定及條件的綠色及社會效益項目,或為這些項目進行再融資的運用。

普惠金融
商品與服務
近年來我國金管會積極推動普惠金融,不論於政策規劃執行或引導金融市場發展之方向,均接軌世界銀行(World Bank)、二十國組織(G20)及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國際倡議。為滿足所有個人及企業需求,透過提供實用、可負擔的金融商品與服務(包括交易、付款、儲蓄、貸款和保險),以負責任暨永續方式實現經濟包容性成長、改善貧富差距與生活水準、促進社會公平及社會福利等目標。
為積極發展中小型企業客戶,本行已將「加強辦理中小企業放款」列為推動策略及關鍵績效指標,2024年已針對中小企業放款金額及家數設定目標:放款平均餘額設定為TWD6,599.72億元,較2023年增加TWD99.11億元;2024年度調整中小企業家數評比方式,新承作戶數目標數為3,010戶。
普惠金融講座
本行於各公益機構、學校透過介紹適合相關族群的金融商品與知識,如產品特性、優點及應用等,以幫助身心障礙客戶、原住民、新住民、高齡族群等弱勢族群,達到普惠金融之實踐。2024年度本行辦理弱勢族群普惠金融講座請參閱弱勢族群普惠金融講座
利害關係人活動
為利本行員工、客戶、供應商等瞭解SDGs以及我國永續發展政策情形,本行於2024年度辦理及參與永續活動場次,請參閱利害關係人活動一覽表
數位創新
隨著數位化浪潮與後疫情時代的來臨,本行運用金融科技(Fintech)優化數位體驗,打造無所不在的服務,加速普惠金融的發展,以「加速推動分行數位化」、「提升數位金融服務體驗」及「強化數位科技能力」為數位金融發展主軸,讓金融服務既安全又便利。近年來透過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瞭解客戶需求,持續推動各項數位服務行動化及取得相關專利,包含增加雲端櫃檯服務管道、開發全方位業務整合平台(AIO)與優化線上開戶功能,更透過社群媒體發送個人化通知,以即時訊息方式通知客戶,藉以提升作業效率與智慧客戶服務體驗。本行截至2024年底共累計取得1,060件數位金融相關專利。